“ETF通”两周年成绩单亮眼:北向交易总额从3.96亿到213.67亿
2024年7月4日,ETF通即将年满两“周岁”。过去两年间,纳入互联互通的南向和北向ETF数量合计超过150只,北向买卖总额从2022年7月的3.96亿元增长至今年5月的213.67亿元,海外资金通过ETF配置A股资产的需求不断提升。
事实上,ETF的双向互动与融合,正在成为一些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议题。在6月28日举办的“2024景顺长城指数国际化论坛”上,景顺长城副总经理陈文宇表示,这一方面是要把好的指数引到国内,另一方面,要把中国好的指数形成好的产品推给海外投资者。
不过,“走出去”、“引进来”知易行难。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精平认为,需要从三个方向做好双向开放:一是要开发符合国际投资者规则的指数,如推出欧洲版、中东版的创业板50指数;二是与国际指数供应商、国际大指数提供商共同开发指数;三是针对国际投资者对深圳市场指数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完善产品链条,以促进资产配置。
互联互通:打造更健康的全球一体经济
金融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双向互联互通机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ETF通为例,从2022年7月4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下的ETF交易开始,ETF通的发展已近两周年时间。
据港交所数据,ETF通开通后,北向累计交易金额和南向累计交易金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今年前5个月,北向累计交易金额较ETF通开通最初的5个月增长了近17倍;南向累计交易金额增长了79%。
港交所证券产品发展部主管罗博仁直言,对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来说,ETF互联互通是双赢的。以中国香港为例,香港的ETF流动性高且非常灵活,从发行商和做市商的角度来看,香港的投资市场最具多样化。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北向ETF投资内地市场,香港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南向ETF获得更多国际投资机会。
事实上,“沪港通”、“深港通”等先行先试的举措,不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海外投资渠道,也吸引了大量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双向的互动与融合,不仅促进了金融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调整出口目的地的同时,也孕育出新的互联互通优势。”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
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如何更好地探索指数投资国际化?
景顺长城副总经理陈文宇的答案是:一方面,要把好的指数引到国内,让个人投资者在财富管理的选择上能够拿到更好的收益风险特性的产品,大大推动金融的人民化、功能化;另一方面,对外讲好中国的故事,要把中国好的指数形成好的产品推给海外投资者。“创业板50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各个方向,如果能将它推广到多样化投资市场中,就能对外讲好中国高质量发展故事。”
陈文宇提及的创业板50案例,正是景顺长城基金外方股东景顺本月与深交所协作,将创业板50指数带到欧洲的情形。目前,该指数在都柏林、伦敦、德意志、瑞士、意大利等五个交易所挂牌,双方将联合在海外推广创业板市场,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科技及资本市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配置中国科技产业和新质生产力。